journalism

the coming colonization of hong kong cyberspace

my latest article covers the government response to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by the umbrella movement. it is titled “the coming colonization of hong kong cyberspace” (pdf) and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here’s the abstract: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ly playing catch-up and sometimes even leapfrogging ahead of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use […]

the coming colonization of hong kong cyberspace Read More »

‘One country, two internets’, and why we need to protect it

Late on Tuesday, a small group of people charged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building and broke a glass panel. Reports indicate they did so because they feared the passing of “Internet Article 23”. The original Article 23 is of course the controversial national security bill that provoked half a million Hong Kong people to protest in

‘One country, two internets’, and why we need to protect it Read More »

新媒體中的言論自由 徐洛文教授專訪

新媒體中的言論自由 徐洛文教授專訪 2014-No.3, 學院消息 by Editor 特約記者:徐梓傑 (本科四年級生) 震撼全球的佔領運動,新傳上下各人也緊貼着運動的進展。這時要跟老師進行訪問,話題也離不開這場運動。 眼前香港的局勢,相信你我也意想不到。他,新傳學院助理教授徐洛文也如是說。 今年八月,他重返校園,加入中大新傳學院,就遇上罷課和佔領運動,這名回流香港的助理教授以「Surprise」形容。「香港社會累積了好多年不滿,好似好易就『撻着火』,但在很多人已經放棄的時刻,見到學生一直『頂』住」。他這年執教本科一年級生的Develop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課,九月下旬,學生罷課,他才剛剛開課三星期,還未趕得及認識學生。但看見學生們對佔領運動的熱情,已令他留下深刻印象。「下一代這麼有心,學生很有理想,我很榮幸當上他們的老師。」 他從大學校園跳到Google,遊走亞洲各國,現在又到了本院執教鞭。三年前,他離開香港城市大學的教席,轉往Google公司,從事公共政策及政府關係的工作,主要與言論自由有關。負責與亞太區各國政府協商,例如某國關於言論自由的政策出台,他與工作團隊便會提交文件,游說政府改善政策,又或者政府看見上載至Youtube的片段出問題,他便代表Google跟對方斡旋。 他憶述最深刻的一次,要處理「Innocence of Muslims」影片惹起回教人不滿的投訴。影片反伊斯蘭教的主題激發不少回教徒於各國示威,最嚴重的包括利比亞及埃及。面對亞洲大部分伊斯蘭教國家的投訴,他的工作是要應對當地政府。當時,巴基斯坦政府要求影片下架,是否下架他需要考慮兩個主要問題:一、法律問題;二、影片是否違反Google內部的政策(例如不容許有三級片)。就着這段影片,因為其內容並無違反Google政策,因此,公司決定這段影片不用下架,而巴基斯坦政府結果封鎖了Youtube。 他形容,大學教學研究與擔任Google公司的前線工作,猶如「識食」同「識煮」的關係。不論在大學任教,還是較早時在美國修讀博士課程期間,他主要研究互聯網、新媒體的全球化政策,當時的論文大多從批判角度入手,是「評價菜式」。但加入Google工作,他便要「親自下廚」,通過游說工作,改變一國政策。因為政府有關資訊傳播的政策如何推行,皆直接影響Google 公司的工作。離開Google,他放棄了高薪厚職、公司股份,還有每年豐厚的聖誕禮物(通常是智能手機)。為的是甚麼? 徐洛文直言有感於自己在Google的工作發展去到瓶頸:「始終我不是一個政治家」,他在Google的工作,可以影響公司,甚至政府政策,但工作成果相對抽象,滿足感不大。他想多寫評論文章,但又受制於Google員工的身分。只有離開工作崗位,重投校園他才享有自由,延續學術研究;重拾教鞭也因為他希望接觸年輕人,看著學生成長,他說這樣「更有滿足感」。 遊走各國,他還是落腳香港,是因為對香港有感情。他父母為香港人,早年舉家移民至荷蘭阿姆斯特丹。他在荷蘭出生、長大,但一直有跟在港的表姐聯繫,那時還是寫信的年代。他跟表姐閒話家常,也會談到香港文化。小時,他跟香港學生一樣,愛看香港卡通、電視電影:「還是那個熟悉的原因──因為睇無綫劇集大。」回想中學年代,親友更會從香港寄一些劇集光碟給他。 慢慢地,互聯網普及,他跟表姐也改以電郵聯繫,上網也能收看港台節目,不用再等幾星期從香港寄來的影碟。他感受到互聯網的力量,相信互聯網能打開他的世界,能改變世界。他着迷於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後來考上荷蘭的萊頓大學 (Leiden University),雖然本科和碩士並非修讀傳播學相關學科,但他的碩士論文題目是Internet in China。輾轉他往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修讀媒體傳播相關的博士學位,2010年學成回流香港,展開其教學及工作生涯。 四年過去,他漸漸習慣香港的生活模式,但同時也感受到社會上,新一代與上一輩的矛盾加劇。這次佔領運動,更讓他印證社交媒體的重要角色。「WhatsApp,Facebook等新媒體是新一代的溝通平台,他們透過社交媒體,把自己親身經歷抒發出來,這些內容與主流媒體的故事很不一樣。」。他認為,正因為新一代的溝通方式,催化了這次佔領運動遍地開花。新媒體能夠讓新一代找到身分認同,互相組織起來就成為運動的群眾力量。他又相信,在主流媒體一片「懷疑論」、「河蟹論」的報道下,新媒體的言論空間更見重要。 面對新世代的學生,他謙稱學生們教識他「謙虛」、「勇氣」和「爭氣」。他看見學生面對將來,有勇氣積極爭取更好未來,但又不像上一輩般,否定未來的可能性。在強權之下,他寄語學生要對將來有信心,人權和民主要自己爭取。 為了一盡己責,9‧28催淚彈事件後,他在《衛報》投稿,希望世界更了解香港發生的事,他說,不只年輕人有責任,老師也有。

新媒體中的言論自由 徐洛文教授專訪 Read More »

the Gene Burd Urban Journalism Research Prize (Best Dissertation in Journalism Studies)

I’m incredibly honored that my dissertation has recently been awarded the Gene Burd Urban Journalism Research Prize for the Best Dissertation in Journalism Studies. I will receive this award on Friday May 27, at the ICA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held in Boston this year. If you happen to be around, do drop by and

the Gene Burd Urban Journalism Research Prize (Best Dissertation in Journalism Studies) Read More »

my dissertation lives

On July 29, 2010 I defended my dissertation, passed with revisions. The next day I took the plane to Hong Kong, the following Monday I reported duty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in the meantime I was working on those revisions, while trying to adapt to a new life. But they’re done

my dissertation lives Read More »